Matching Items (24)
Filtering by

Clear all filters

156258-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
Since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total assets managed by U.S. mutual funds have frequently hit new highs and the industr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the meantime, two strategies have emerged in the American mutual fund industry: active and passive management.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market shares of firms

Since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total assets managed by U.S. mutual funds have frequently hit new highs and the industr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the meantime, two strategies have emerged in the American mutual fund industry: active and passive management.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market shares of firms that adopted these two different strategies?

Building on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ies, I suggest that mutual fund families that adopted active and pass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end to compet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Active management fund families tend to implement th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competing on “product quality” through excess-returns, innovative and differentiated fund products; passively managed fund families focus more on "price competition" by conducting an overall 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driven factors of fund families’ market sh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rket share of actively managed fund families is more sensitive to positive impact of fund performance, while passive management firms are more sensitive to negative effect of management fees and total loads; 12b-1 expense improv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ctive fund families and thus enhance their market shares but it has negative impact on passive fund families. In addition, high turnover decreases the market share of all fund families, especially for passively managed families. The outcome reveals the latest US mutual industry orientation: products differentiation, turnover, management fee have greater impact on market share while the competition of fund performance is diminishing. The Matthew effect in US mutual fund industry is outstanding. Industrial competition dimension expands from performance and products to cost cutting.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inese mutual fund families is also conducted. Different from the US, there is only small number of mutual fund families targeting passive management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 has the largest impact on Chinese mutual fund family market share and investors are more willing to chase performance than to consider cost-efficient fund families. This study then analyses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utual fund industries.
ContributorsLiu, Jianping (Author) / Zhu, Hongquan (Thesis advisor) / Chang, Chun (Thesis advisor) / Yan, Hong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18
187471-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本文研究了产品和研发构成如何影响制药业被收购生物科技公司的并购溢价。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拥有更多产品的目标公司获得更高的溢价。具体来说,这种影响来源于创新药物的数量。第二,目标公司的研发管线的数量与溢价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果与强调了不同阶段研发管线携带的公共信息、风险和回报的文献相符。我的实证证据表明,II期管线(III期管线)的数量正向(负向)预测并购溢价。第三,创新产品和II期管线数量的影响部分地被制药业格局特有的协同效应所解释。此外,改良药数量也通过提高协同效应来创造溢价。本文结果对从业者具有参考价值。上述结论来自2010年至2021年的纳斯达克样本,对仍处于早期阶段的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来说,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ContributorsGuo, Xiaobin (Author) / Zhu, David (Thesis advisor) / Chang, Chun (Thesis advisor) / Jiang, Zhan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3
187479-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三年对于中国的许多产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这些领域和薄弱环节需要大量的公共投资来实现复苏和发展。然而,由于公共投资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变得异常重要。通过寻找政府和市场的合适边界,并采用良好的组织变革和金融创新来修正两种失灵,开发性金融可以为经济复苏提供重要的可持续解决方案。本文围绕外国政府贷款在中国运作开发性金融项目这一核心话题展开:首先,本文定义了开发性金融项目的特点,并借助Coase和Hart的相关理论区分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同特征。其次,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从组织变革、金融创新两个角度,对EKPAC在中国的外国政府贷款成功经营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找到了背后可持续、可复制的理论模型。最后,本文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基于手动收集的EKPAC的开发性金融项目数据,探究外国政府贷款对地方产业的投资的影响,并发现外国政府贷款的使用对当地外资企业的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存在挤入效应,即每增加1%的外国政府贷款,会使得当地外企投资水平上升0.7%。这些挤入效应源于当地营商环境的提升,与Hart的合约理论中对合约保护的重视一致。最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外国政府贷款对关键产业的长期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外国政府贷款模式对开发性金融的国际化应用具有广泛的价值。
ContributorsLi, Sirong (Author) / Shao, Benjamin (Thesis advisor) / Chang, Chun (Thesis advisor) / Pei, Ker-Wei (Committee member) / Yan, Hong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3
187488-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发布,标志着成熟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的开始,该政策奠定了绿色信贷的基础。在绿色信贷政策的影响下,绿色企业是否能够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使得资金向碳中和领域投入;通过该政策,银行信贷实现对社会投资的撬动,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在双碳目标下,现行政策在实现碳中和方面能否起到新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发电等碳中和重点行业;绿色信贷政策是否可通过技术升级推动高碳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尚未可知。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颁布作为准自然实验,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融资活动的影响。并就产权性质、行业特征、环境规制压力以及地区发展程度等维度,探讨绿色信贷政策对相关企业融资活动影响的差异性。并结合商业银行相关分行2014-2022年对公表内贷款数据,对绿色与非绿色信贷规模以及加权利率进行对比趋势分析。 最后以上述实证结果为依据,结合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得到本文的主要发现:一是绿色激励过低,绿色属性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未能够超过融资期限对融资成本的降低;二是在碳中和重点行业,绿色信贷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带动能力较弱,体现银行绿色信贷与其他融资此消彼长的现象;三是绿色信贷对重污染行业长期债务规模未有显著影响,反映该企业有其他融资方式的替代,向高成本融资转移;四是重污染企业可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绿色转型。 在新的双碳背景下,对现行绿色信贷政策提出相关建议: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对绿色标准进行统一,企业绿色属性在融资端应给与更高激励;二是现行政策对两高一剩行业的限制与转型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推进碳中和领域中需要提升政策适用性;三是该政策后续要在推进转型金融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
ContributorsZhu, Xiaozhe (Author) / Huang, Shawn (Thesis advisor) / Wang, Tan (Thesis advisor) / Liang, Bing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3
187494-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政府引导基金的兴起是近十年中国创投实践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根据投中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国内共成立1,349支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引导基金自身总规模达21,452亿元。然而,引导基金存在资源盘活问题,根据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57%的政府引导基金尚未发生过投资,而已投资的项目中,存在明显的和市场化资金争夺利益的情况,并未发挥引导效果,主要系其作为公共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创投引导基金的目标选择上存在冲突,社会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公共资本则追求政府特定目标的实现,因而势必要求一定的补偿机制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实践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补偿机制?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引导基金的中国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成果,均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因此本文通过手动搜集整理各级引导基金管理方法,对目前我国实际应用的补偿机制设计作出分类,并以此基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首先确认了政府引导基金的正向补偿机制(收益奖励和亏损弥补)能够通过缓解社会资本与公共资本的目标冲突显著提升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效率和对当地的返投意愿,而明股实债作为一种负面机制则会显著削弱其投资效率和返投意愿。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不同补偿方式及其组合对创投效率产生的异质性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科学制定让利机制提供参考。此外,相比于参股国有背景创投机构而言,引导基金参股非国有背景股权投资机构时提供正向补偿机制,对其投资效率和返投意愿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本文拓宽了股权投资机构提升投资效率的战略选择,对引导基金主管部门选择补偿机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ContributorsRu, Xiaoqin (Author) / Zhu, David (Thesis advisor) / Chang, Chun (Thesis advisor) / Yan, Hong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3
157764-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全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家用轿车已经全面普及,医疗及需求的提升,导致医院停车空间严重欠缺。而智能立体停车设备,可以采用零星用地,解决医院停车难题。

建设领域常用的融资手段,在智能停车位建设上尚不能完全适应,本文的智能停车位建设在医院,受土地性质的限制,在融资方面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多。因而本文围绕以医院建设智能停车位的资金需求而展开的融资方案研究,采用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自变量中,2016年2月-2017年12月,耗时20个月,以上海的107家医院62个融资需求的智能停车位的收益稳定性、建设批量、建设速度、收益权期限、建设投入、运营收入、运营支出及智能停车设备建成后的综合收益做充分的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因变量中,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耗时14个月,对145家金融机构、210位机构负责人,诸如银行、信托、基金、保理、融资租赁、资产管理、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私募、ABS、保险、融资担保、融资中介、风险投资、证券等多个机构的风控标准要素如增信要求、担保条件、合作模式、放款额度、资金期限、资金成本、投资方案、融资费用、放款速度等多个投资条件实施访谈研究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对照假设获得对应的高匹配程度的多种组合融资方案,高度优化了B-Park公司的初始融资方案。

本文一个主要的研究结论是:医院智能停车项目可以采取单一融资模式,也可以采取集成融资模式,揭示了在新的环境创新科技金融领域的融资方案。此外,项目的投资收益表现对收费价格很敏感,但是对资金成本(年利率)不是很敏感。结果表明,在新的环境下,

科技金融领域的融资方案得到了创新。这是一篇典型的生产、教学和研究论文,为我国停车建设融资需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医院停车建设融资需求提供了较高的研究参考。
ContributorsLin, Fengbing (Author) / Yin, Rui (Thesis advisor) / Zhang, Anmin (Thesis advisor) / Chang, Chun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19
158044-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近年来,中国内地FOF业务发展迅速,但在业务发展初期的实践中,FOF管理人在遴选基金资产和预测其未来收益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传统的FOF组合构建技术往往不理想。本文借鉴海外因子配置相关理论,尝试通过归因分析基金的收益来源,寻找能深度刻画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特质因子,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权益类基金的特质因子构建FOF组合的新方法。本文选择100家权益类私募基金,通过因子拆解剥离了市场、行业、风格等共同影响因素,遴选出特质因子表现更优的基金经理,而不是仅仅选择过往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并基于特质因子构建一组FOF组合,与此同时,运用传统方法构建基于基金资产的另一组FOF组合,对比两种组合方法的组合绩效,实证结果显示基于特质因子的FOF组合绩效更优。本文进一步运用转移概率矩阵和相关性分析,找到了基于特质因子的FOF组合绩效更优的证据,即特质因子延续性更好和相关性更低。与基于基金资产的FOF组合配置传统方法相比,由于基金的特质因子延续性更好,运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收益的确定性相对更好;基金的特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低,大幅增强了FOF组合配置的稳定性和分散性。总体来讲,基于特质因子的FOF组合配置方法为FOF管理人提供了一个更量化、更有效、更稳健的组合配置新路径,能有效提升FOF组合配置的绩效。

关键词: FOF、因子投资、组合配置、特质因子
ContributorsLi, Jie (Author) / Zhu, Hongquan (Thesis advisor) / Yan, Hong (Thesis advisor) / Liang, Bing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0
158051-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一大批企业因现金流短缺而破产或濒临破产,流动性短缺由金融机构蔓延至实体经济,给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巨大冲击,致使企业陷入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境地。在此情况下,持有适量现金对企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也发现经济总量居世界前二的中美两国,其本土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逐年上升。

然而,企业持有现金规模的上升也会导致两大问题的产生:第一,持有较多的现金就意味着必须削减当期投资支出,在未来投资机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这种持币等待会加大公司的经营风险,并限制公司的成长能力;第二,由于现金是最容易被侵占和攫取的资产,高额现金持有可能成为经理人获取私利或大股东掏空的猎物,从而引发了高昂的代理成本。在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对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军工企业而言,上述两大矛盾在这一轮改革红利中也显得尤为突出。军工企业作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员大将,是我国国防的重要支撑,承担着为人民军队和民兵提供各种所需武器装备和民品的重要任务。而技术创新是军工企业赖以生存的原动力,失去了技术创新的军工企业将给国家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但是军工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小型军工企业因融资约束问题所导致的研发投入少、创新水平低在当下便显得较为严峻。

基于以上理论与现实背景,本文对我国军工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流动性管理与企业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军工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性,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持有现金及其等价物越多;(2)样本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也抑制了研发投入,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研发投入的资金越少;(3)通过调节效应模型,作者检验并证实了样本中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可有效改善融资约束对研发投入的负向抑制作用。最后,根据本文实证得出的结论,并考虑到中国军工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缓解融资约束对军工企业的负面影响。
ContributorsGu, Wenyang (Author) / Huang, Xiaochuan (Thesis advisor) / Chang, Chun (Thesis advisor) / Jiang, Zhan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0
158905-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重要支撑力量,而未来5到10年,约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面临传承困境。但学术研究领域在传承整体框架、配套机制建设方面有完整论述、有成功案例的所见不多。首先,针对以上民营企业的传承现状,本文将研究、回答五个问题:1、成功传承的标准和要素是什么?2、传承模式有哪几种,每种模式配套的传承机制是什么,该如何建立?3、民营企业应选择何种传承模式,如何选择?4、民营企业的整套传承方案如何落地搭建?5、是否有普适性的、可借鉴的民营企业传承模型,包含哪些要素?
其次,本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证分析,选取中、美、德、日四家不同传承阶段、不同传承模式的知名民营企业,对其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传承的关键要素,对前述五个问题进行系统解答。同时,本文创新性地结合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及企业实践,提出适合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传承全周期管理框架。
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总结出关于中国民营企业传承的八大结论及建议:1、本质:权力的交接和义务的传递;2、两大风险:继任风险(继任人的能力要求)、代理风险(继任人对企业核心理念的意愿/忠诚度);3、降低风险的四大机制:领袖锻造、人才梯队、管控治理、激励机制;4、两大成功要素:“选领袖”和“建机制”;5、四大机制是并行推进、相辅相成的,要尽早构建、持续优化;6、三大模式:家族成员继承、内生培养经理人、外聘职业经理人;7、民营企业传承模型包含七大要素、五大步骤;8、民营企业在制定传承方案时,除了要注意传承模型中的要素,还要注意其他关键要素。
ContributorsCao, Jianwei (Author) / Huang, Xiaochuan (Thesis advisor) / Liang, Bing (Thesis advisor) / Cheng, Shijun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0
161335-Thumbnail Image.png
Description金融机构对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基于企业的赢利、负债、担保、现金流等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的风险状况,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驱动,从而使得资本市场上频频出现如康得新、康美药业和獐子岛等等财务造假事件,可见企业的财务数据不一定真实。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抵质押资产融资数据相对真实。基于此,本文试图攫取企业不易粉饰的抵质押融资率相关数据来破解在融资方财务数据信息可能失真的情况下如何控制信用风险这一难题。首先本文通过对当前企业违约情况的简述与对过往文献的回顾,提出从数据不易粉饰的抵质押融资率入手,来判别企业的信用风险。其次,通过显著性检验、因子分析法确定对本文研究有显著影响的财务指标。再次,运用Logistics模型分别构建抵质押模型、财务模型和综合模型,并对三大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就如何控制信用风险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文以2018-2020年债券市场民营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2018年为训练样本、2019年和2020年为测试样本,研究显示:抵质押融资率、地区经济与违约率负相关;企业违约与否与企业的行业、规模、成立年限的分布不相关;违约企业在企业抵质押融资率上具有阶段性特征,企业抵质押贷款占带息债务比例大于65%或抵质押贷款占带息债务比例变动的绝对值大于35%时,企业违约概率低,但抵质押贷款占带息债务比例和抵质押贷款占带息债务比例变动分别分布在[0,65%]和[-35%,35%]时,企业抵质押融资率的连续性变化与企业违约与否不相关;在有效风控的情境下,抵质押模型准确度高于财务模型,且其超前预警性也优于财务模型;抵质押模型在引入财务指标后,得到的综合模型在检验结果、有效风控和超前预警性上均优于抵质押模型和财务模型,表明财务指标在可能存在粉饰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一定程度反映企业违约风险,对抵质押模型有辅助改进作用。
ContributorsXia, Yongchao (Author) / Shen, Wei (Thesis advisor) / Chang, Chun (Thesis advisor) / Zhu, Qigui (Committee member)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ublisher)
Created2021